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記者張素)在2013年末上映的科幻影片《地心引力》中,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成為女宇航員生還的“諾亞方舟”。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10日在北京獲201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相關專家借闢謠《地心引力》,闡述中國航天事業理念。
  “我們專門去看過影片,一方面是找BUG(漏洞),另一方面是看看從中能學到什麼,畢竟許多技術創意來自於科幻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說。
  張柏楠指出,影片描繪的飛行器構造與神舟飛船並不一致,“飛船目前僅有兩種構型,一種是雙艙型,一種是俄羅斯聯盟系列的三艙型。雖然中國目前採用三艙型,但飛船內部結構、設計、推進、能源各方面與俄羅斯飛船完全不同”,他強調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完全是自主研製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
  在影片《地心引力》中,衛星被導彈擊中,產生碎片,致使美國太空站覆沒。而中國載人航天“空間交會對接工程項目”突破和掌握了大批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方法,能夠有效應對。
  “根據國際公約,當‘天宮一號’到達壽命末期之後,我們會擇機將其推到大氣層燒毀、減緩空間碎片”,張柏楠說。
  “儘管電影中有些東西與我們實際並不一致,但該片體現了中國航天大國的地位,反映了對中國航天技術的認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如是說。
  談及“為何發展載人航天”,周建平表示,一方面是人在太空的作用無法被自動化機器所替代,“比如建造大型空間設施、維修航天器”,另一方面是人的直接參与可以靈活調整技術發展、科學實驗,從而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航天資源。
  “從人類文明意義上說,載人航天工程是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周建平強調,載人航天是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事業,中國一貫重視國際合作,任務期間就曾與德國、俄羅斯、歐空局等進行合作,還與聯合國外空司於2013年共同舉辦載人航天技術國際研討會,“通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為全球的科學家提供機會,促進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友誼合作”。
  “中德兩國聯合進行了17項空間研究,通過飛船返回艙獲取了回收樣品,進行深度後續研究,為未來的高等植物栽培、空間環境下的生物行為影響等提供理論依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趙光恆補充說。
  趙光恆還透露,香港理工大學已利用天宮一號裝載的高光譜成像儀數據產品進行珠江三角洲環境方面的研究,“我們與香港方面在積極探討接下來載人空間站如何擴大和深化合作事宜”。
  問及“會否像影片中的宇航員那樣遇到意外狀況”,曾在神舟九號飛行任務中擔任手控交會對接操作崗的航天員劉旺答得鏗鏘有力:“沒有出現我擔心或需要處理的意外情況”。
  他表示,這源於航天科技人員扎實的工作和提供的高質量產品,也得益於航天員在地面模擬器多達千次的訓練積累,“自動交會、手動交會的精度相當於把筷子插入啤酒瓶,而從對接結果來看,我們載人航天的技術、團隊、工作都是一流的”。
  在影片《地心引力》的結尾,女宇航員重返地球。談到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產生兩位“神女”劉洋、王亞平,劉旺笑著說“她們進入太空並且非常圓滿地完成各自任務,證明中國航天器能夠保障女性的工作和生活”。他還告訴記者,“未來基於工程需要、科學需要,中國女宇航員再入太空是沒問題的”。(完)  (原標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談《地心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x59nxhy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